| 关注我们: 加微博      加微信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心理趣图摇一摇
心理游戏摇一摇

你的爱还在“有效期”内吗

发布时间:2015-08-21 浏览量:832

你的爱还在“有效期”内吗 

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、叛逆,不是“好孩子”、“乖孩子”。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做法,我们对孩子这样的行为要负多少责任呢?我们总是在问题出现后才去寻找原因,殊不知,此时已经错过了和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期,对孩子来说,他已经“不需要”你了,矛盾出现了。这时候我们才开始着急,急于了解他让他接受你,矛盾激化了。你开始说,孩子不理解你,孩子果然进入叛逆期了,那么事实呢?

据现代作家龙应台说,父母也是有“有效期”的,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,提供依靠,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,父母再怎么努力,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。在龙应台看来,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,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,父母也只有摇头、叹息的作用了 ……

看过龙应台女士写的散文,你就会明白,一个人活在世上,如果能用心聆听亲人的声音,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意外的幸福。无论是《目送》、《孩子你慢慢来》,还是《亲爱的安德烈》,文字没有什么独特,但那种对亲人的爱、对社会的担忧,都自然而然在文字中流露,难怪许多人读了之后,都觉得难以忘怀。

所谓父母的“有效期”,这是对于孩子成长而言的,也就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父母无论是在物质上,还是精神上,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。事实上,这种作用,一些父母常常不怎么重视,导致就算在“有效期”范围内,也俨然失效了。

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摇摇头,在不停地念叨,“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,可孩子怎么就不买账呢?”当时,我就有些纳闷,你真的懂孩子吗?可以说,最近,有两位女士的书,我们的家长都有必要看看,一本是丁立梅女士写的《等待绽放》,另一本就是龙应台女士写的《亲爱的安德烈》,我发现这两位可贵的母亲,没有用过多的言辞来教导子女,而是在默默地关注孩子的成长,在孩子遇到困难时,给以恰到好处的帮助而已。

这两位母亲就像田间的老农一样,大家都知道,田间的老农从来不会在庄稼面前吆来喝去,十之八九都会用心聆听庄稼的需要,及时除草施肥,浇灌杀虫,假如庄稼病了,不会抱怨庄稼怎么样不省心,而是想办法给生长中的庄稼减轻痛苦。然而,我们许多父母却不如此,他们在孩子面前缺乏淡定,一有点风吹草动,立马紧张起来,病急乱投医,搞得芝麻大小的事儿都弄得全家鸡犬不宁,如此,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会瞬间没有了影响,往往会放大副作用,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。

不知为啥,中国式的父母面对孩子常常会扭曲言行,有话不能好好说,有事不能科学的办,总是火急火燎,就像自己得了感冒,不是按照生病的规律办事,而是一味地要求医生输水,满希望今日生病明天就好了,不把孩子的成长规律当回事,误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,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。

我发现许多父母与孩子三句话不到就吵起来,那时候,孩子嘟囔着小嘴巴,父母瞪大眼睛,嗓门调得老大老大的,完全在气势上压倒孩子,殊不知,孩子常常是嘴上软了,心里未必服气,等到孩子长得人高马大,自然会立马翻脸,如此,父母只能灰头土脸,直喊自己无能,孩子怎么样的不听话。

龙应台女士有一双善于观察孩子的眼睛,她知道什么时期安德烈需要什么,等到孩子长大了,她没有像中国有些母亲那样,还是喋喋不休,没完没了,而是选择利用书信的形式与孩子探讨人生的一些问题,实际上,大人与孩子交流,有时候,文字比语言来得更加理性与到位。

也不知道,如今还有多少父母愿意给孩子写信了,孩子在面前,就是吵闹,不在身边,往往在电话里唠叨没完,就是不愿意在夜深人静时,仔细思量孩子到底需要什么,自己为人父母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,是不是以平等的语言来赢得孩子的共鸣。可能他们会认为自己太忙了,整日里为了家庭劳苦奔波,殊不知,你再忙也比不过清朝中兴大臣曾国藩吧,老人家再怎么忙,还会写什么日记、书信,到现在依旧教育着许多仁人志士。再看看《傅雷家书》,据说傅雷先生脾气暴躁,可在一封封书信中,我们看到的是循循善诱,难怪傅聪、傅敏都能够健康成长,不会抱怨父亲怎么样的不称职。

我想,父母亲想要让自己的影响不失效,就得时不时地冷静下来,多思考孩子到底需要什么,自己到底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,如此,你就会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成长,不至于心急乱投医,搞得本来不算事儿的小事儿也不可收拾起来。

每隔一段时间,我都会一个人躲在书房里,静静地敲击文字,及时自我反省,顺便与儿子探讨一些问题,等到儿子看到,自然会在字里行间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。说实话,我不喜欢在儿子面前絮絮叨叨,总喜欢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些问题,尤其是成长中需要关注的课题,将心比心,没想到,儿子还是能够接受,也就没有出现什么过分叛逆的行为。

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慢慢走向成年的,问题是,许多父母就是没办法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犯错误,往往是孩子一有点错误,立马会暴躁起来,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,只要孩子稍微提出反对意见,常常是父母失去控制,变得情绪异常激动起来,轮到孩子精神崩溃,那时候再想让大人与孩子回到正常轨道,那就难比登天了。

也不知有多少人家正常召开家庭会议,一家人聚在一起,和和美美地自我反省,心平气和地总结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儿,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,确保家庭在和谐的范围中人人都获得进步。

为啥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青春期时失去了作用,说到底,这些父母尽管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足了工夫,可惜的是,不妨扪心自问,到底懂孩子多少,有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变化,如果没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,我们又能指望大人与孩子之间沟通正常吗?

睿智的家长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方式交流最为合适,然而,我们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常常显得尤为急躁,总以粗暴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一切。每每有大人与孩子说这不行,那不准,我就在想,为啥这么直接,难道不应该蹲下身子给孩子讲讲为啥不行,千万不要小瞧自己的解释,这本身看上去有些麻烦,殊不知,一旦孩子想通了,你就不会为孩子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而苦恼。

《爸爸去哪儿了》已经播放了第三季,我发现父亲与孩子之间想要得到共同的目标,就得耐心地解释与商量,看上去非常费劲儿,但是,请不要小瞧小不点们,一旦孩子明白了大人的苦心,往往能够爆发惊人的勇气和力量。

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,不要怕麻烦,不要害怕丢了自己的权威,事实上,父母的正确处理,自己的以身作则,常常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。真的,在一个和美的家庭,父母的影响没有什么有效期,为啥呢,毕竟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许多棘手的事儿,如果父母愿意心平气和地提供帮助,又有哪个孩子不愿意呢?

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伟大的精神导师来帮助自己,本来,父母亲是完全可以胜任这样的角色,然而,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忘记了这样的角色,孩子犯了错误,不是以正确的目光来对待,更不会给出合理的解释,总喜欢唠唠叨叨的,常常是一次犯错误,父母可以把孩子过去犯的陈芝麻烂谷子的错误都搬出来,试想,这样的处理方式,孩子还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吗?

如果没有教师,没有宝贵的书籍,仅仅靠父母的影响来决定孩子的成长,我看,目前有许多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痛苦挣扎,不信,你只要看到父母与孩子在一起,要么是抱怨自家孩子怎么样的不听话,要么是羡慕人家孩子怎么样的出色一流,要么就在与孩子吵架,压迫孩子学这学那,就是不愿意静下心来与孩子解释一番,到头来,许多家庭都是在逼着孩子反抗,如此悲剧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消失。

莫让父母“有效期”在不经意间失效,看来我们的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。

(钱永华)


网友评论:共有加载中...条评论

我要评论:

昵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