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关注我们: 加微博      加微信

打开微信扫一扫

心理趣图摇一摇
心理游戏摇一摇

青少年网络成瘾案例分析之虚拟与现实

发布时间:2013-09-03 浏览量:4259

青少年网络成瘾案例分析之虚拟与现实 

案例:

    李新,男,高一学生,小学时期成绩优异,初一时由于哥哥的引导,开始接触网络,后来慢慢沉迷其中。后果可想而知,其成绩急速下滑,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,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。李新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。他的家人对他严加看管、切掉网线,监视他读书等,但还是成效不大,李新还是会在上课期间偷偷溜去网吧上网。

李新的父亲做生意,是个成功的商人,家庭经济条件很好,母亲是没有工作,做全职主妇,他们文化程度都较低,都是小学还没毕业。父亲性格火暴,动不动就发火,在家最有说话权,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。李新还有一个姐姐,一个哥哥。父亲非常宠爱他的姐姐,而比较忽视李新。他的姐姐目前在国外留学,哥哥在一所高职学校里就读,平时住学校,所以大多时间,在家里的小孩只有李新一个人。李新的父母关系不好,父亲经常责骂母亲,母亲则逆来顺受,所以把气都发到李新身上,对他要求很苛刻。从他懂事后,他开始自卑,开始封闭自己。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,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。刚开始还好,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,但是自从上初一开始,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。到现在为止,他已经不能自拔。

李新的学习、家庭、交际面临困境,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,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成熟的表现,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。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。

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:

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,李新已经深深陷入虚拟网络世界中,也就是虚拟社会。那么,什么是虚拟网络世界(虚拟社会)呢?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?它对于李新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?

1、什么是虚拟网络世界(虚拟社会)?

形成社会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:一是在一定空间环境下有人的存在,这是形成社会的必要条件,二是在这个空间环境中的人,不是单子式的方式存在,而是以群居的方式存在,即人与人相互之间通过活动结成比较稳定的相互联系和关系,这是形成社会的充分条件。

虚拟社会同样是由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,只不过人们交互作用的空间不是在物理空间,而是在互联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空间,交互作用的方式不是人与人之间现实的直接作用的方式,而是一种以数字化符号间接交互作用的方式,即人与机或人——机——人的交互方式。

2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什么?

互联网络发展成为社会,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历程:第一阶段:BBS的形成和发展阶段。互联网络形成社会的最初级形式是BBS,是“类社会式”的原始社会,从严格意义上说,最初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,人们只是通过互联网收发信息,交流信息,但不是群居,只是一种个体间的交流活动。第二阶段:“在线聊天室”,基于互联网络类似古代现实社会的“城邦式”或“广场式” 的社会。在线聊天室的出现,产生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——虚拟人和虚拟人的群居行为活动,即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,推动了互联网络向社会进一步的发展。 第三阶段:基于互联网络的“社区式”的社会。社区式的虚拟社会出现,是基于互联网络的原始、城邦式的社会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社会形式,但不是简单将BBS、各种论坛、聊天室、游戏集合在一起,而是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社会,同样也不是一个绝对自由和平等的社会,既有正义的社会维护者,也有非正义的社会破坏者。

3、对李新的影响是什么?

李新这种情况很明显就是典型的网络成瘾问题。李新由于自控率不强,导致深陷网络深渊;同时可能也是想在虚拟社会中找到些许的安慰和得到些许的发泄……“在网上,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。”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:你不仅可以匿名,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、年龄、种族和社会地位。通过虚拟的世界,以一种虚拟的身份进行交往,使李新得以把自己的郁闷发泄出来;虽然这是一种发泄方式,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。李新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,把现实与虚拟混淆,这直接导致他的成绩下滑,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不良事件的出现,这让人不经想到:网络虚拟的社会的存在,之于我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,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?

其他理论分析:

李新的家庭其实是给他造成很大压力,父母关系不和,父亲经常当着他的面骂他母亲,而母亲又把压抑着的怒气转移到李新身上。并且,因为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低,对李新的学习报以很大的希望。所以李新的身上就承载着期望与怨气这么不协调的东西。李新其实是非常聪明的,小学时期,他成绩优异,在沉迷于网络之前,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,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。也就是说,在懂事之后,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,不理解父母亲的关系,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,逃避同学;开始自卑封闭自己。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,便很快的陷入其中。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,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。

 从上面的案例可以分析李新迷恋网络的原因,有自身因素、家庭环境、学校教育、同伴群体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。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疏远度很大,使青少年感觉不到爱的存在,在没有爱的作用下,青少年就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,寻找被认可、被接受的网络环境。另一方面,由于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,盲目的排斥网络,坚决的杜绝青少年接触网络,从而引起他们对于网络的特别兴趣,更加激起他们的好奇心。

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: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。他认为,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,这几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:生理的需要、安全的需要、归属和爱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。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的影响,很可能在现实环境中不能满足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。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,人人平等,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,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,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。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,使他们富有成就感,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。因此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,造成了很多青少年的网络成瘾。这同时也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,他们在现实中没能得到的满足可以从网络虚拟世界来找到。

感想:

时光荏苒,从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课程后,已经一个学期了。从这一个学期之中,给我了很大的感想,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,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。

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科学技术的成果在生活的各方面体现了出来,尤为显著的表现为电脑如今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,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对于电脑网络,就尤如一把双刃剑,它有着不可言喻的优势,但它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弊病。而我从这个课程中,以及配合寒假时的实践了解,更是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在寒假时,参加了一个有关小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,从这个活动中,我更是了解了很多对于小学生,更甚至是成年人的上网问题的知识。

对于小学生来说,他们的自制力比较薄弱,在不管是生活,还是学习习惯等方面,往往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影响。在那次活动中,我加入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的班群,我们通过网络聊天来增加对彼此的了解,从而对他们进行教育。在此期间,我认识了几个小朋友,通过聊天发现,他们平时上网完全不知到该干什么,只是漫无目的的玩着游戏。因为我们是网聊,所以他们有时往往只会发一个字,例如:“恩”“啊”“哦”等,只是敷衍了事;有时则是发一些网络图片;谈论的话题也是一些与平时生活、学习无关的话题。该怎么说呢?这种现象就像是在一条岔路口,无法选择正确的道路一样的迷茫。而现在的小学生正是面临着这种迷茫,他们不知到该干什么,所以他们漫无目的的玩着游戏,在网上发着不知所谓的语句和图片。对于我发现的这种情况,其实不只是小学生,很多的成年人也是有这种情况的时候。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,所以漫无目的,所以迷茫;因此很多时候,其实只要确定一个目标就可以摆脱这种状况了。因为目标的确立,往往带给人一种动力,促使着人不断克服困难向前。

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,网络信息越来越多,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也出现了;这对于自制力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诱惑,他们往往会因为对这些新颖的游戏的好奇而陷入其中无法自拔。举一个非常泛滥的现象:现在很多小学生,甚至是成年人上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玩农场、牧场,忙着种菜、偷菜……真正用电脑去查资料,看新闻的学生是少之又少。而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,大量的垃圾信息也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,这些不可抗拒地传递、接受的信息,会使受众对其产生亲近感、信任感,最后认同,依赖这种价值理念,使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,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。例如:网络对一些名人过度渲染容易造成学生对其盲目崇拜,甚至亦步亦趋,完全不顾环境的约束。可见,崇尚新知识、思想活跃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将面临严峻的网络泡沫信息的考验,不少青少年可能因在网上“饥不择食”而遭致价值观的危机。而伴随着垃圾信息的出现,网络黄色(网恋)信息的扩散会造成学生性心理危机,在西方的性解放、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下中学生会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性心理。很多时候,在网络上聊天时,有很多人会开一些黄色玩笑,这种行为正是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不良影响。

当然,对于网络也是有很多不可忽视的优势。而我们这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,就是要通过网络让小学生了解更多的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。我们以平等的身份去与他们接触、沟通,以一种他们所喜欢的方式,慢慢引导他们,进而使他们渐渐摆脱上网漫无目的,只懂玩游戏的状况,让他们学会用网络增加自己的见识、开拓自己的视野,不在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老师的教导。

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以及上一寒假的实践活动,我深刻的认识到,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。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网络思想观念,同时也影射出社会上的一些方方面面的问题。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,以期更好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;同时也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。

 


网友评论:共有加载中...条评论

我要评论:

昵称